查看: 2722|回复: 0

专家呼吁中国减少氮肥使用控制污染

[复制链接]
cthyf 发表于 2009-2-19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氮肥企业的同志看了下面的文章,有何想法呢?针对将来的人类生存环境,氮肥企业是应该改变产品结构呢,还是继续增产扩产?


专家呼吁中国减少氮肥使用控制污染 《财经》记者 徐超    [2009年02月18日 14:18]     


针对华北平原和太湖地区的调查显示,即使将现有氮肥用量减少三成至六成,仍可维持现有粮食产量,还可降低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

  【《财经网》专稿/记者 徐超】在过去的40年中,两季轮作的耕作方式的普遍推广,使得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但是,氮肥的长期过量使用,也导致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巨晓棠和张福锁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如果能够优化施氮肥,在维持粮食产量不变的前提下,不仅化肥使用量能够减少三成至六成,同时还可以降低氮肥对环境的污染。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在2月17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正式刊出。
  氮素可以促使植物合成蛋白质,促进植物中细胞的分裂和增长,因此,植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素。在自然的生长环境下,土地中的氮素能够供给植物正常生长的需要;但是,农田中的氮素必须不断补充,才能保证农作物的高产出。
  因此,从19世纪起,一些科学家就开始考虑,如何把空气中存在的大量的氮,转化为土地中能够被农作物吸收的氮,以避免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粮食产出不足导致的大饥荒。
  1913年,德国科学家哈伯的合成氨技术,首次在工业上实现了这一想法;此后,农民们开始在农田中广泛地使用氮肥。但是,在农作物产量增长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氮肥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也日趋凸显,如环境中过量的硝酸盐、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等问题。目前,氮肥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科学家、环境专家和农业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之一。
  据统计,1977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每年的粮食产量已经从2.83亿吨增加到4.84亿吨,增长了71%;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也从2348千克/公顷增长到4642千克/公顷,增长了98%。与此同时,氮肥的应用则从707万吨增加到2621万吨,增长了271%,远远超过前两者。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肥料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消费了全世界30%以上的氮肥。
  巨晓棠教授告诉《财经》记者,过量施肥直接导致了氮肥偏生产力的降低。所谓氮肥偏生产力,是指每千克氮肥所对应的农作物产量。1977年,中国的平均氮肥偏生产力是每千克氮肥对应生产55千克农作物;2005年,这一数字则降低到每千克氮肥对应生产20千克农作物。
  此外,超出耕地吸收能力的氮肥最终流入到环境中,也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硝酸盐污染、酸雨和土地酸化、温室气体的产生以及其他形式的空气污染。
  所谓硝酸盐污染,是指被氮肥污染的地下水中,因为硝酸盐含量的增高而产生的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有研究指出,经常摄取硝酸盐含量过高的饮用水和食物,会对婴幼儿产生严重的危害,这是因为硝盐含量过高会破坏血液中氧气的运输系统,而成年人则会易发胃癌。
  为了揭示氮肥进入农田后的损失机理,巨晓棠和张福锁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选取华北平原和太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巨晓棠教授指出,这两个地区都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最典型的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在大米、南方的小麦、北方的小麦和玉米之间,土壤的氮量与氮恢复能力的关系都有不同之处。但是,对于所有的作物来说,当氮的使用量增加时,氮的损失量也在增加。
  在现有农民凭借经验耕作的模式下,北方轮作体系具有非常明显的氮恢复能力,较高的氮保留能力,而且,其氮损失也要比太湖地区的耕作体系更低。
  他们还发现,华北乃至北方旱作土壤具有很强的总硝化和总矿化能力,导致土壤极易累积硝态氮,而硝态氮被降雨淋洗流入地下水是氮素的重要损失途径。
  通过渗漏计等研究方法,巨晓棠和其研究团队在论文中给出了结果,对于华北平原两季轮作的耕作来说,每公顷286千克的氮肥较为适宜;对于太湖地区单季耕作来说,180千克的氮肥较为适宜。而在中国不少地区,目前的每公顷氮肥用量甚至达到了600千克。
  不过,巨晓棠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他们所做的只是基础研究工作。只有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才能让更广大的农民了解到多施氮肥不但浪费资源,而且对环境有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化工技术网-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 苏ICP备14035884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