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00|回复: 17

关于栾教授的压力容器ANSYS分析强度计算中的大开孔问题讨论

[复制链接]
LY_347 发表于 2016-3-11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教,在压力容器ANSYS分析强度计算一书的第三章,栾教授用例子对俄罗斯标准做了一些介绍,可我用ANSYS为什么每次计算同一个模型,其应力都在刘奇百兆帕左右,这明显不符合国家标准,求各位指点一下。
zgsun2012 发表于 2016-3-12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详细信息贴一下,大家帮你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XD9017 发表于 2016-3-12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D9017 于 2016-3-12 11:09 编辑

我试着算了例题1,总应力是较高。但在应力最大处附近建了三条路径,膜应力和膜加弯在标准的允许范围,在静载荷下应该是安全的。我还比较了下,接管与筒体之间若不倒圆角,应力会超一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Y_347 发表于 2016-3-13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WXD9017 发表于 2016-3-12 10:59
我试着算了例题1,总应力是较高。但在应力最大处附近建了三条路径,膜应力和膜加弯在标准的允许范围,在静 ...

多谢多谢,另外再请教一下,在栾教授的另外一本书中《压力容器全模型ANSYS分析与强度计算新规范》用俄罗斯标准的公式又计算了相同结构的一个算例,得到的结果才二百多兆帕,这个和有限元的结果相差有些大,请教这个该怎样理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Y_347 发表于 2016-3-13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那个照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论坛]

x

点评

这里计算的是薄膜+弯曲,你用实体有限元计算的最大应力是包含峰值在内的总应力。两者要相等那说明你算错了。。  发表于 2016-3-27 18: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XD9017 发表于 2016-3-1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筒体径向大开孔的计算,GB150-2011已经可算到0.9的开孔率,是清华大学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计算结果等同于有限元,目前是我国独有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 化工币 +3 收起 理由
zhangjuhua + 1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Y_347 发表于 2016-3-20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WXD9017 发表于 2016-3-13 09:55
至于筒体径向大开孔的计算,GB150-2011已经可算到0.9的开孔率,是清华大学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计算结果等同 ...

哦,多谢多谢,查了一下标准的确可以算到0.9的开孔率,对于栾教授的例子来说,算了一下,和栾教授书上的例子差不多,但这个和有限元值差距就有点大了,是有限元出问题了吗?
    附上有限元的命令流,求大神指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pc 发表于 2016-3-22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LY_347 发表于 2016-3-20 09:02
哦,多谢多谢,查了一下标准的确可以算到0.9的开孔率,对于栾教授的例子来说,算了一下,和栾教授书上的 ...

公式计算与软件计算误差不会太大,可以通过对比一次薄膜应力 来校核有限元的结果是否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chmenf087 发表于 2016-3-23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ANSYS10.0 以上此命令流网格在接管端部非常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Y_347 发表于 2016-3-24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xpc 发表于 2016-3-22 08:45
公式计算与软件计算误差不会太大,可以通过对比一次薄膜应力 来校核有限元的结果是否正确

可不可以直接比总应力的值,有限元计算采用sint得到的总应力在理论上应该和标准中计算出来的Siv值应该保持一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Y_347 发表于 2016-3-24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chmenf087 发表于 2016-3-23 09:08
ANSYS10.0 以上此命令流网格在接管端部非常少

接管的端部的网格可能的确少点,但是在筒体壁厚的方向上画了三层,这个应该可以了,网格密度再增加的话,数值好像变化也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tsky 发表于 2016-3-27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实体单元计算的是总应力,即包含峰值在内的容器任一点的应力强度值。而一般压力容器计算公式里计算的都是薄膜解。

你看看哪个书上最后的限制为3Sm,是膜+弯的二次应力。

你要想有限单元计算解与书本上推导的公式计算接近,需要建立板壳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Y_347 发表于 2016-3-28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ltsky 发表于 2016-3-27 19:00
由实体单元计算的是总应力,即包含峰值在内的容器任一点的应力强度值。而一般压力容器计算公式里计算的都是 ...

哦,谢谢,但是那本书上说,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应力值是包含峰值应力,而且书中后面的一部分,就是直接将有限值同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tsky 发表于 2016-4-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LY_347 发表于 2016-3-28 15:20
哦,谢谢,但是那本书上说,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应力值是包含峰值应力,而且书中后面的一部分,就是直接将 ...

那说明栾老先生错了,老先生论文也有一些错误,需要辨识。
特别是在我国分析设计引入时工程上都直接采用了线性化的有限元手段,并没有如其他国家一样经历那个通过板壳的结构不连续分析来进行应力分析的阶段,所以导致很多认识上存在偏差。就在2000年后还出现了讨论所谓“峰值应力”分布的问题,闹了不小的笑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panyxw 发表于 2016-4-3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国家标准(GB 50341后文10万大罐计算)都有好多错误,不必苛求个人,理解其中奥义就行啦,不必强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化工技术网-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 苏ICP备14035884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